中國女籃不敵日本,宮魯鳴是否該下課?蘇群一語道破:換誰都難辦
7月19日晚的亞洲杯半決賽,中國女籃在主場迎戰老對手日本隊,首節比賽,日本19歲小將田中心如同開啟外掛,三分球5投全中單節轟下21分,盡管中國隊憑借2米26的張子宇在第二節連得8分,一度反超比分并以51:49領先結束上半場,但戰局在第三節發生逆轉
日本女籃的戰術調整精準刺向中國隊的軟肋,當張子宇坐鎮籃下時,日本隊將進攻點全部設置在她無法觸及的三分線外;當中國隊采用聯防,日本球員便通過快速傳球找到輪轉防守的漏洞,整個下半場,日本三分箭如雨下,單節再中6記三分,而中國女籃進攻體系陷入停滯,最終以9分之差無緣決賽
技術統計揭示了這場失利的核心原因,日本隊三分球34投16中,命中率高達47%,而中國隊23投僅6中,命中率僅為26%,僅三分球一項,日本就比中國多得了30分,這恰恰是最終分差的3倍有余;籃板數據更凸顯中國隊的戰術失效,盡管擁有韓旭(2米07)和張子宇(2米26)的雙塔組合,全場籃板數僅為35:34,內線優勢幾乎被完全抵消,當日本隊采取多人包夾限制張子宇時,中國隊缺乏穩定的外線火力予以回應
日本隊的得分分布展現出團隊籃球的精髓,除田中心的爆發外,老將宮澤夕貴貢獻18分9籃板,在末節中國隊追至3分差距時,屢次用三分冷箭撲滅反撲勢頭,反觀中國隊,除楊舒予19分、韓旭18分、張子宇17分外,再無球員得分上雙
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賽后分析直指問題核心:“日本隊研究了張子宇的特點,攻擊點都在她夠不著的位置。”身高優勢在現代籃球中猶如雙刃劍,當2米26的張子宇鎮守籃下時,她在三分線外的防守覆蓋能力自然成為短板
蘇群特別指出人員配置的深層次問題:“張子宇年齡小,沒有成年級別比賽的經驗,攻擊區域必須精準到正好在籃下,而中國女籃又沒有會外傳內的后衛。”這一判斷揭示了雙重困境,年輕中鋒的技術局限與后衛線的能力缺失;并且對于外界對主教練宮魯鳴的質疑,蘇群認為:“換任何教練這場球都很難辦!”日本隊的戰術針對性極強,她們在小組賽場均出手三分接近39次,對陣中國時更是將三分火力發揮到極致
宮魯鳴此役的戰術布置與臨場調整遭遇多方質疑,他堅持使用雙塔戰術,但效果有限,當日本隊第三節連續命中三分時,宮魯鳴在暫停中反復強調“讓她們投兩分別投三分”,卻始終拿不出有效對策,賽前的“心理戰”在失利后顯得格外刺耳,日本主帥蓋恩斯曾表示“已找到對付張子宇的辦法”,宮魯鳴則回應:“虛張聲勢誰不會?有本事別像打澳大利亞下半場那樣崩盤!”結果卻是中國隊在主場遭遇日本隊的三分風暴
中國女籃此役暴露了攻防體系的系統性缺陷,防守端,針對日本高三分命中率的特點,未能有效實施外線壓迫戰術,給予對方過多外圍投射機會;進攻端則過度依賴內線高度優勢,在關鍵追分階段暴露出外線火力不足的嚴重問題,三分投射點單一,缺乏穩定的第二得分點,戰術輪換中對具備外線威脅的替補球員使用效率偏低。宮魯鳴在賽后承認:“我們本想控制對手的三分球,但我們在使用雙塔陣容的情況下有一些漏洞,防守對不上人,讓對方的三分制造了很大的威脅。”這番表態顯示教練組已意識到問題所在,但臨場未能及時調整
這場失利恰似一劑苦口良藥,當澳大利亞與日本會師決賽,中國女籃只能與韓國爭奪季軍,獎牌顏色或許不再耀眼,但暴露的問題比獎杯更珍貴,現代籃球早已不是單純的身高游戲,三分線外的攻防博弈決定天花板的高度,正如媒體觀察到的:“日本隊用12年時間將三分球刻入籃球基因,中國女籃還在內線優勢與外圍火力間搖擺不定。”
蘇群曾前瞻性指出:當張子宇擔任中鋒時,“其他位置上來補防非常重要”,這意味著中國女籃需要建立更科學的外線防守壓迫體系,同時提升三分投射穩定性,優化球員輪換策略以保持外線火力延續性;對于張子宇的使用,需更精準定位其攻擊區域,蘇群強調:“她年齡小,攻擊區域必須精準到籃下。”這要求全隊必須配備更精準的傳輸系統和更開闊的戰術視野
上一篇:三大名嘴發聲:停止迷信張子宇,破綻太多,別把希望全寄托她身上
下一篇:返回列表